責任編輯:admin 文章來源:未知
我國正處在一個流動、高度連接和深刻變化的。人流、商 流、物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共同構成了現代經濟的運行基礎,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未來。其中,物流是創造時間價值、空間價值的現代服務活動,物流業是融合運輸、 倉儲、貨代、信息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,物流業和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密切相關,既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基礎條件,也是構建對外交往、對外貿易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 提條件。
● 物流發展現狀
經 過過去30多年的發展,我國已經成為制造大國和貿易大國,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物流大國。鐵路貨物發送量、鐵路貨物周轉量、港口吞吐量、道路貨運量、海港集裝箱吞吐量、電子商務市場規模、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里程等均居,航空貨運量和快遞量居第二。物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超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之一。
物流規??焖贁U展和物流基礎設施的大發展為物流能力的提升奠定 堅實的基礎。不過,我國不是物流強國,物流業發展粗放,總體滯后經濟社會發展要求。根據銀行的物流能力指標(LPI),我國物流能力于其他“金磚 ”及與我國有相似資源稟賦的亞洲,但明顯落后于主要發達。物流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。
我國物流能源消耗仍處于快速增長期,對液體燃料需求將大幅增加。由于物流企業運營所需的能源、勞動力、土地價格持續上漲,加之服務價格偏低、融資環境不佳影響,依賴“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排放、低產出、低效益、低科技含量”的傳統物流運作模式難以為繼,面臨著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、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要求。
2012年,中國全社會物流費用占GDP比重約為18%,高出發達一倍以上。未來,物流業發展面臨能力、競爭力、效率、布局、可持續、應急、民生等方面的新要求。
● 當前我國物流存在問題
一、是物流系統性不強,網絡化程度低,呈現分散、獨自發展的態勢,基礎設施的配套性、兼容性較弱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尚未完全形成,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滯后,不同運輸方式難以進行合理分工和有效銜接,沿海和內陸集疏運體系不配套,各種運輸方式之間信息不共享,交通運輸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不高;海鐵聯運比例不到2% (發達已達20%);一些物流需求不旺的地方盲目大量興建物流園區、物流中心造成閑置;而物流需求旺盛的區域如北、上、廣等省市物流企業面臨拿地困難;地倉儲設施分布在不同行業和部門,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;托盤標準不,不能一貫化運作;地方保護、部門封鎖比較嚴重,工商、稅收、土地、交通等方面 存在一些阻礙和限制分支機構設立和經營的問題。
二、是與制造業、農業、商貿聯動不足,物流速度慢、成本高、渠道不暢、模式陳舊已經成為制約制造業由大變強、解決三農問題、商貿服務和電子商務持續發展的瓶頸。
三、是國際化能力不強。與我國高增長的國際貿易相比,物流業尚未形成與之相配的物流和供應鏈體系,國際市場份額很低,進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國外跨國物流企業。我國與200多個建立起了貿易聯系,但是國內沒有一家物流企業能夠提供送達業務。
四、是公平競爭、規范有序的物流市場尚未形成。一些地方政府給跨國物流企業在用地、稅收等方面諸多優惠,使其享受超國民待遇。許多中小物流企業經營不規范,市場無序競爭,服務意識淡薄,法律意識不強,缺乏誠信。
五、是物流業整體創新能力弱。物流業企業創新動力不強,研發投入很低,商業模式創新、組織創新、技術創新、管理創新等滯后,尚未進入以創新引領的發展階段。
六、是不可持續問題突出。公路、航空、鐵路、水路等運輸方式的資源、能源、土地等消耗和大規模排放問題突出。無效運輸、不合理運輸、過度包裝等問題嚴重;超載、超速造成的嚴重人身安全和貨物損害事故經常發生,給企業和帶來重大損失。
● 未來物流發展展望
預計20年后,我國有可能成為大經濟體,由此將成為物流需求增量和物流市場規模超大的。我國工業化推進過程中工業仍將有較大發展,大宗能源、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規模運輸方式和物流需求仍將旺盛。
同時,產業結構的逐步升級以及生產方式的變化,帶來“短、小、輕、薄”商品以及小批量、多頻次、靈活多變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。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,居民消費的水平、心理、方式和結構的變化,要求物流發展更加注重效率、特色、個性和人性,基于更快時間和更高空間價值的物流需求會越來越大。預計2020年,我國網絡購物市場規模將達到10萬億,由此產生包裹數將達到300億個,日快遞量接近1億個。電子商務將是物流業變革的催化劑。
信息技術廣泛應用,促進物流業升級。交通運輸、物流、信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領域在孕育新的技術突破,高速鐵路、大型高速船舶、綠色航空、新能源汽車、智能交通、智能倉儲、新材料技術、節能環保技術,特別是“物聯網、下一代信息技術”、現代管理科學技術等將在物流領域得到推廣和應用,將電子商務、移動互聯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等將與物流業深度融合,讓物流更為“智慧化”、“智能化”,這些都對物流業升級帶來重大促進作用。未來物流技術創新將反映安全、快速、大型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、個性化、人性化、精細化、綠色化和節能化等時代性特點。
● 信息經濟下物流業發展建議
一、是做好信息經濟下物流基礎設施的頂層設計。宏觀部門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,居民消費特性,物流供求數據,各省經濟規模、人口,物流運力 (空、路、鐵、水運等綜合運力及覆蓋半徑),城市產業布局(制造業、商業、房地產、物流地產)等綜合因素,開展物流進行頂層設計和分區域、分層次物流節點布局。包括完善和優化物流基礎設施網絡、組織網絡、運營網絡和信息網絡,構筑統籌國際國內、東中西、沿海和內地、城市與農村、社會化與自營的不同層級、不同功能、有效銜接的 物流系統。
二、是推動物流業與線下商貿、產業 集群等協同發展。在重要商貿區域、重點專業市場、產業集群區,大力發展集展示、交易、倉儲、流通加工、運輸、配送、信息功能于一體的物流綜合平臺;加強物 流與城市發展的協同規劃與合理布局。著眼于物流業服務生產、流通和消費的內在要求,加強物流自身資源和供應鏈整合,提升物流服務和供應鏈管理能力,增強物 流業與各次產業、地區經濟協同和互動發展,充分發揮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橋梁、紐帶、助推器等作用。
三、是把握信息產業革命帶來的重大機遇,搶占物流業制高點。借助電子商務催生的物流大發展契機,用互聯網思維改造行業的管理、運營、市場等各個環節,用電商“天網”改變物流“地網”格局,打造“電子商務+物流”高效透明、信息對稱、價格公開的社會化、現代物流體系。推動應用物聯網感知、智能識別、云計算、大數據 預警、實時跟蹤等技術,提升物流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,提升服務附加值,從而降低運營成本,提升利潤空間,改善服務質量?;诨ヂ摼W平臺打造2-3家性“互聯網化”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商,促進全社會物流費的下降。